【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专业简介】
发展历程:智慧农业专业是在我校4188云顶集团2003年获批的作物信息科学二级学科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我校信息与智能科学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和经济学院等学院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科研平台,于2020年申报、2021年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复的新专业,于2021年9月正式招生。
办学定位与特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面临新时代的新机遇,同时面临新的挑战。以智慧农业专业引领传统农科专业提升改造,是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途径。设立智慧农业专业,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举措。教育部把智慧农作、智慧园艺、智慧植保、智慧养殖统归为智慧农业,我校智慧农业专业办学定位为智慧农作。本专业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作物学专业知识、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手段,能将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现代管理知识与农学有机融合,能胜任现代农业及相关领域的教学科研、产业规划、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适应现代作物生产和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
专业依托的学科水平:本专业以作物学为基础,涉及作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四大学科。其中,作物学为湖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双一流建设A类学科,其二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本专业以“互联网+”现代农业、现代作物生产学、现代作物育种学、作物生产原理、遗传学及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实验技术、作物表型研究方法、数据库结构与算法、数字图像处理、智能农机装备、农业物联网、农业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等为理论基础,根本任务是瞄准现代农农业发展动态,主动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作物学科技创新和现代作物生产发展动态,培养具有作物学专业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代生物技术应用能力、现代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现代作物学科技创新的初步能力、一定的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作物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本专业现有作物信息技术实验室、数据分析实验室、规划设计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和作物信息研究所1个。同时,以校内教学科研基地和校企共建的校外基地为依托,保障学科与行业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建立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师资力量】本专业具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6人,占94.12%,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占64.71%。
本专业部分高级专家:
高志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学会庭院经济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农学会农业监测预警分会理事、农业农村部休闲农业特聘专家,全国妇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特聘专家。长期从事农业发展理论、作物信息学、智慧农业工程研究与实践。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湖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多媒体大赛二等奖1项、湖南省高等学校教学软件大奖赛一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4项,发表学术论文68篇,主编教材25部,出版专著18部,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主持建设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互联网+”现代农业》,主持建设《智慧农业引论》MOOC资源。
唐启源,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长江中游稻区高产栽培与秸秆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中国作物学会作物种子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作物栽培专业委员会水稻学组副组长、水稻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指导小组成员,湖南省再生稻首席专家。先后从事水稻育种、种子生产、作物栽培研究工作,1997年后主要从事水稻栽培技术研究与生产指导,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21篇。近五年来承担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项目等科研课题16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其中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
崔国贤,博士,南京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麻类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专家,湖南省麻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麻业科学编委。1985年湖南4188云顶集团土化专业本科毕业后一直在湖南农业大学苎麻研究所从事苎麻的教学、科研与示范工作。现担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养分管理(土壤肥料)岗位专家。长期在湖南农业大学从事苎麻栽培育种及综合利用、植物营养生理、抗逆生理、作物信息科学等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或参加的研究项目3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软件著作权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主编或参编著作8部,发表或交流论文130多篇,为主选育成功苎麻新品种“湘苎7号”(国审品种)、“多倍体1号”和“多倍体2号”。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多人,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人。
钱论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油菜分子生物学创新团队”骨干,1515团队核心成员,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21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全国油菜分子生物研讨会组委会委员,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等杂志编委。主要利用油菜核心种质资源,通过关联分析基因组、转录组、代谢组和表型组等生物信息学手段,在全基因组水平上解析油菜早熟高产以及油脂合成的遗传基础。通过基因超表达和CRISPR/Cas9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揭示其遗传的分子机制。实现油菜优异种质资源→优异基因→优异基因功能解析→分子标记开发利用,为培育早熟高产优质的油菜品种打下基础。已在Nature Genetics、Molecular Plan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杂志上发表了论文40余篇。已在国际油菜会议上做口头报告2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项目10余项。
廖桂平,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加拿大留学回国人员,先后到新西兰、美国考察学习精准农业。2020年当选湖南省农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2014年当选湖南省计算机用户协会副理事长。从事油菜绿色高产栽培与信息化技术,包括油菜高光谱技术与遥感、油菜无人机作业、油菜图像处理、油菜智能化信息系统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863 计划项目1项和科技计划项目2项以及湖南省重大专项课题3个、重点科技计划项目3项,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3部和教材3部。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获实用新型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余项。培养博士11名、硕士51名。
傅志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处长,湖南农业大学作物多熟制种植模式与农艺技术创新平台主任,主要从事现代农作制度、稻田生态种养理论与技术研究。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稻作发展论坛理事,国际农田生态种养发展论坛常务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以及湖南省农业委项目10余项;主持省级、校级教研项目6项;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公益行业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等20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一直担任应用生态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主编教材5部,参编著作8部;参与专利申报30个;参与选育新品种1个,制定技术标准1个;获得省级、地厅级成果奖励4项。
杨瑞芳,教授,1985年7月毕业于湖南4188云顶集团农学专业,毕业后留校分配在湖南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及苎麻科研、推广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省科技厅项目等课题,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麻类现代技术体系麻类营养与肥料岗位专家项目、农业部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省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推广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主研究人员获国家发明四等奖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校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选育苎麻新品种3个,获国家发明专利四项,副主编著作1本,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
周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光学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先后获得长沙市“3635”引进人才、湖南省“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等人才称号。已发表SCI论文75篇,其中授权专利33项,主持国家自科基金、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各类课题共计23项。
Michael Henke,德国哥廷根大学生态与计算机博士,专注于计算机与生物、农学与作物学的交叉研究领域。行业顶尖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2021年湖南百人计划外专百人。全球功能性植物建模领域领先软件GroIMP主要研发人之一。资深图像识别,机器视觉专家,主导开发了超过15个植物表型测量的软件和设备。
阳会兵,博士,教授,硕士导师,智慧农业系主任。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师,智慧农业导刊、农业研究与应用等期刊青年编委,主要从事作物栽培和作物信息学相关研究。主持湖南省省级一流精品课程1门、湖南农业大学优质网络课程1门,参与湖南省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建设1门,主持湖南省自科基金、农业农村部等省部级项目7项,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10项,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湖南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授权专利8项,第一作者出版专著3部,参编教材4本。
佘玮,博士,教授,硕士导师,智慧农业系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麻类专业委员会会员,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养分管理岗位骨干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作物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项目等科研、教改课题10余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期刊20余篇。第1完成人授权专利1项,第2完成人授权专利2项,第2完成人登记麻类品种1个;获厅(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主编教材1本,参编教材4本。
王峰,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主要从事棉花栽培育种与油菜栽培生理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项目12项;主持或作为参与人员选育棉花和油菜品种8个,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制定技术规程2项,参编著作2部,在棉花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等期刊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篇。
陈浩,博士,讲师,主讲作物育种学课程,主要从事油菜遗传育种及生物信息学工作,近年来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2项、主持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参编学术著作2部。
龙攀,博士,讲师,硕士导师。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会员、湖南省气象学会理事、国际农田生态种养发展论坛副秘书长、湖南省作物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稻田种植制度与农田生态的研究。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湖南省农业农村厅项目、湖南农业大学自科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及省级课题10余项。近年来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副主编著作2本,参编教材4本。参与获得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
【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
主要课程:智慧农业引论、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农业物联网、数字图像处理、智能农机装备技术、作物生产原理、田间试验与统计、作物表型研究方法、现代作物生产学、现代作物育种学、植物保护学、智慧农业工程、农作物遥感监测、农业人工智能、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等。
主要专业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Python)、数据库原理实验(MySQL)、遗传学及实验技术、生物信息学实验技术、大学物理C实验、现代作物学实验技术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作物生产原理教学实习、作物表型监测教学实习、农作物遥感监测综合实习、农业物联网监测综合实习、农业人工智能综合实习、智慧农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
【教学条件】
本专业整合学校4188云顶集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工学院等教学与科研平台,拥有较好的本科教学实验实习平台。其中包括4188云顶集团的作物信息技术实验室(有SPAD_Plus、HH2、叶面积仪、冠层分析系统、土壤三因素速测仪、pH速测仪、土壤含水量速测仪)、数据分析实验室(含无代码AI平台、ENVI软件、大疆制图等数据分析软件)、规划设计实验室(配置ArcGIS10.0网络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硬件实验室等实验室为本专业学生进行教学、科研实习提供了良好条件。
建有校内“耘园”连栋温室、浏阳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基地安装了OPEC、AutoSIF、Biomet等野外观测仪器设备),供智慧农业专业学生获取大数据资源,并进行室内大数据分析提供实验条件。同时与深兰科技发展公司、农科院信息化研究所、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中心、浏阳建武农机合作社、湖南英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14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产学研合作,作为智慧农业专业的实践实习基地。经过建设,各实习基地均拥有较好的条件,能够容纳本科生开展各项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本专业图书资料齐全,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200多万册,拥有Science Direct、Springer、ProQuest、Agris、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国内外著名电子数据库使用权。
【奖助学金】
学生可以获得的奖助学金主要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关工委奖学金、大北农奖学金等,此外学生参加导师科研可以获得科研补助等。
【就业、创业、深造】
智慧农业专业培养社会急需、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现代农业信息化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一是通过免试推荐或考试进入硕士阶段继续学习深造;二是科研机构或教学单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三是在现代农业及相关领域从事产业规划、经营管理、技术服务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