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神铸就的革命家
王锄非1923年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市桃林古塘冲。6岁时,母亲早逝、父亲外出,留下祖母及他兄弟三人相依为命,度过了他苦难的童年。1931年至1947年先后在家乡和长郡读完小学和中学。1947年,进入湖南大学4188云顶集团学习,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学生时代就积极参加和组织学生开展了反饥饿、迎解放的各种地下党活动,并于1949年5月在黎明前的白色恐怖下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锄非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事务,曾担任湖南省迎解放学生运动负责人。在湖南迎解放的斗争中,王锄非教授作为一名湖南学生运动的领导者经受了杀头、流血和来自各种反动势力的威胁和恐吓,为湖南的和平解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站在时代前列的学者
(王锄非先生曾多次在两部报刊发文)
王锄非系湖南省著名的油菜育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直从事油菜育种的教学科研工作。他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独立农业实验学学科,该做法在其他农业院校得到推广,受到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的表彰和奖励。主编了我国第一部农学实验课教材,得到全国农业院校普遍选用。其主持的《改革专业课实验教学旧体制,建设实践性教学新体系》1989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排名第一)。王锄非教授既教书又育人,培养了一大批德高望重的农业科学家、博士生导师。
在王锄非教授培养的诸多学子中,作为油菜遗传育种和栽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国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主任的官春云先生完美继承了王锄非教授的衣钵,始终在油菜育种研究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官春云先生曾多次叮嘱青年学子:“只有不畏艰苦、勤于实践,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而他所得到的经验与教训正同王锄非教授所提倡的如出一辙。
任何重大理论的突破,总是采用实验方法获得的。反过来说,从实验所得的正确认识概念、理论,又可以提高实验方法,实验方法同科学的发现是同时发展的,实验课和理论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摘自 王锄非 对《农学实验课》的粗浅体会)
默默钻研的油菜专家
(王锄非教授被知网收录过的部分作品)
(王锄非教授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作品)
王锄非教授于2004年7月逝世,虽然未曾在互联网上留下过许多照片,但是王教授为人低调而奋勉,一生都在不辍研究并发表报告。其在油菜研究界影响深远,至今还能在各种报刊中欣赏到他为我们留下的有助于推动油菜研究的珍贵作品。
王锄非长期从事油菜研究工作,主持研发的《湘农研二号》得到大面积推广。与农业农村厅、农科院共同主持的《光照强度对油菜器官速成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光照强度与各生育期器官的作用和产量形成的机理》、《高产油菜栽培理论与技术》等多项成果,推进了我省油菜生产技术的提升,其成果大多被编入到农业院校的统编教材。主持的《湖南油菜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1990年获湖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鲜活而平凡的普通人
在谈到自己所创办的农业实验学学科时,王教授以“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阵地”精简概括;而在学术期刊中那般干练的他,回归生活,也不过是个有血有肉的平凡人。生于动乱之年,王教授十五岁才得以进入小学,可这并没有阻挡他追随新式教育、追随中国共产党的脚步——他坚毅的品格亦如向阳的油菜花,无论在革命或是学术事业中遇到怎样的挫折,都始终一心朝着希望与繁荣。奔波前半生,王锄非先生经历过同伴被残忍伤害、自己被组织误解的至暗时刻,也经历过妻离子散、家庭难团圆的悲凄时刻;求真后半生,王锄非先生进能推动油菜事业研究,退能详细分析改进需求及措施……网络上了解到的只言片语难以概括王锄非先生一生的色彩斑斓,他真正的生命力全都绽放在了油菜花田里,融入了花香馥郁的春风中。
孙犁曾评油菜花“英残骨碎籽犹香”,纵然王锄非教授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留下的精神仍如同经过寒冬洗礼后璀璨绽放自我的油菜花那般,推动着一波波金黄的油菜花浪年复一年奔向更远的彼方。王锄非教授留在湖南4188云顶集团从事油菜研究工作五十余载,教书育人,奉献自我,待到明年春来油菜花开时,让我们一同缅怀王锄非教授,在油菜花香中感受前人的奋斗精神!